课程名称:人工骨生物复合材料虚拟仿真实验
课程类型:国家级一流本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
课程负责人:田颜请
田颜清1995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。1998年2月至2014年8月间在日本相模中央化学研究所、东京都立大学、华盛顿大学、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单位从事研究工作。2014年8月底到新葡萄8883官网AMG工作,任教授。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生物探针、太阳能电池材料、导电材料以及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等。在教学方面教授本科生《生物材料》和研究生《高等材料化学》等课程。深圳市海外高层次B类人才,荣获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本科课程、杰出教学奖及校级教学成果奖等荣誉。
课程团队成员:廖成竹、李慧丽、任富增
授课学期:春季
考核方式:线上考核
学时:线上5学时,线下19学时,共24学时
学分:0.75
课程简介、目标与任务:
为积极响应国家重点发展电子信息、能源环境、生物医疗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四大材料方向的战略部署,本课程以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应用能力的“新工科”人才为核心目标。秉承以学生为中心、科研教学相结合、学科融合与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,结合“能实不虚,以虚补实,虚实结合”的原则,自主研发了人工骨生物复合材料虚拟仿真实验课程。本课程旨在通过3D建模、虚拟现实技术和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,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人工骨生物复合材料的合成、制备、表征及生物相容性评价等关键技术和方法。同时,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、跨学科融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,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“新工科”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。
教学方法:
本实验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,其中线上虚拟仿真实验共5学时,线下实操实验19学时,共24学时,具体实验过程可分为课前、课中、课后三个阶段。课前:线上预习虚拟仿真实验,完成预习任务,生成预习报告占30%。课中:线下实操,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预习问题,实现互动式教学,虚拟仿真完成特殊实验。课后:线上虚拟与线下实操结合总结,学生可反复虚拟实验巩固知识,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。整个流程提升教学效果,实现高效学习。
课程教材:
叶飞,廖成竹,程化,章剑波,王海鸥,李艳艳,李慧丽,明静,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(英文版) “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fo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”, 2023年6月,高教出版社和世界科技出版社共同出版。
课程特色:
(1)实用性显著:本课程通过构建虚拟仿真实验环境,将生物材料领域的复杂实验流程直观呈现,有效解决了传统实验中资源受限、操作困难等问题。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操作,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和学习效果。同时,实验系统还提供了自动评分体系,使学生能够即时获得反馈,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。
(2)教学设计科学:本课程采用“合成-制备-表征-性能”的全流程实验设计,涵盖了化学、材料学、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,实现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。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实践能力,还锻炼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,有助于培养创新型“新工科”人才。
(3)实验系统先进:本课程采用了Unity3D等先进技术,构建了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场景,如实验教学大楼、各类实验室等。系统高度还原了实验过程,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获得真实的实验体验。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也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。
课程思政建设:
本课程旨在培养新时代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应用能力的“新工科”人才,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。通过跨学科融合,本课程结合化学、材料学、生物学等领域知识,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全面掌握实验技能,并培养科研精神和严谨态度。同时,课程强调社会责任感与可持续发展观念,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解决环保、医疗等实际问题,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。综上所述,本课程不仅传授专业知识,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、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,为他们成为新时代创新型“新工科”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。
课程发展规划:
(1)持续建设与优化:课程在未来五年内将持续投入资源,进行深度的建设和优化。基于平台用户反馈,不断完善软件运行性能,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公正性,确保学生实验过程的流畅性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。同时,积极总结线上线下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经验,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模式,以期引领全国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潮流,并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。
(2)面向高校与社会的推广应用:充分利用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会议、教学研讨会、虚拟仿真实验建设研讨会等权威平台,加大宣传推广力度,逐步拓宽课程覆盖的高校数量和行业范围,吸引更多应用人群。旨在满足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日益增长的研发和应用需求,为相关专业人才提供前沿、高质量的实验学习和培训机会,助力行业发展。